> 博士毕业论文 > 69115字博士毕业论文中国货币体系的选择——基于持续贸易顺差的背景

69115字博士毕业论文中国货币体系的选择——基于持续贸易顺差的背景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9115字
论点:货币政策,汇率,目标
论文概述:

本文是银行货币学论文,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本文的主体部分,即第三、四、五、六章的各个要点,既结合经典的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对我国的具体情

论文正文:

1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外国文学评论

1.1.1国外关于贸易平衡的理论和观点

从国际收支开始,经常账户包括贸易项目、要素收入和经常转移。因为频繁的转移与宏观经济表现无关,它们可以被视为外生变量。然而,劳动力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相对有限。在资本流动有限、贸易流动相对自由的时候,在考虑经常账户问题时,只需要关注贸易项目。因此,在文献中,贸易平衡研究和经常项目研究实际上是混淆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传统的贸易平衡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贸易项目应该是平衡的。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世界各国的贸易项目很少达到平衡。相对而言,“失衡”是常态,即要么有盈余,要么有赤字。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逆差持续存在,以中国为代表的贸易顺差持续存在。学术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持续贸易项目失衡的原因、可持续性和调整措施。其中,国外文献主要关注美国的贸易逆差,国内文献主要关注中国的贸易顺差(这一部分将在下一节讨论)。

1.1.1.1持续贸易项目失衡的原因

目前,对失衡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储蓄投资失衡、汇率错配和国际收支中的收入弹性差异。

(1)储蓄-投资失衡

储蓄和投资不平衡的观点是基于对实体经济的分析。根据国民收入身份,贸易赤字等于储蓄减去投资。储蓄-投资差距分析指出,这种不平衡是由美国巨大的储蓄差距造成的。外围国家利用其储蓄盈余来填补美国的储蓄缺口,支持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也就是说,美国的结构性因素是失衡的内部原因。

1.2国内文献综述

1.2.1国内贸易平衡理论和观点

贸易不平衡的调整也会影响中国经济。一种观点认为其影响是负面的。李向阳(2006)认为,无论采用哪种调整方法,中国经济都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至少有几个原因。首先,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尽管美国对石油出口国的赤字自2003年以来大幅增加,但这是油价上涨的结果。除非美国能够抑制油价上涨,否则它不能让石油出口国对失衡的调整负责。第二,中国处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末端——加工和组装阶段。东亚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部分反映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上。因此,只要东亚经济体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不从根本上调整,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格局就不会改变。第三,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这也决定了中国是美国赤字融资的主要提供者。第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尚未完善,这也为美国向中国施压提供了借口。总之,贸易失衡的调整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风险。

大多数文件在提到政策选择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国内结构改革政策。例如,谢俊贤和徐伟新(2007)认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应该加快,包括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降低储蓄率和转移储蓄资金。张延生(2006)认为,扩大内需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毕瑶姬(2006)必须加快内外需求比例的调整,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并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更坚定地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抵御贸易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影响的最有效方式。

2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在封闭条件下,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体系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和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然而,它不太可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通常需要使用一些指标来表明现有政策措施的方向和程度,并让公众了解货币政策的立场。原则上,这些指标必须是相对可控的,它们对最终目标变量的影响必须是合理可预测的。这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指货币当局希望通过使用政策工具来实现最终目标的中间调整目标。利率水平和各种货币的总额经常被用作中间目标变量。除了中间目标之外,央行还经常设定操作目标,即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实现的短期直接目标,如基本货币、短期利率等。然而,用来实现这些货币政策目标的手段是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传统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刘严武,2004)。

上述方面通常只考虑一个封闭条件下的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我们必须考虑汇率制度,因为汇率制度不仅是货币政策本身的一部分,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有效性

2.1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分析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最终调整要达到的目标。如果以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作为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标准,那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也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2.1.1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的相互关系

虽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并存,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同时实现它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经常被忽视,而另一件事却被忽视。具体表现如下:

(1)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当失业率过高时,需要扩大信贷、增加投资和刺激需求等措施来增加就业。然而,信贷扩张后,需求将增加,货币供应将增加,这将很容易导致价格上涨和加剧通货膨胀。英国学者菲利普斯(Phillips)在研究中发现,失业率与物价和工资上涨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低失业率、高物价上涨、高失业率、低物价上涨。通常,两者不能被考虑在内,但其中一个与另一个相反。

2.2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分析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指货币当局希望通过使用政策工具来实现最终目标的中间或传导金融变量。中间目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最终目标有着合理和可预测的关系。为了经常掌握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货币当局必须用一些反映短期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金融变量作为信号,观察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即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的过程和效果。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中介指标,货币当局可以比较各种政策工具对最终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根据最终目标的实现在各种政策工具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二是中介指标可以显示工具和政策工具以外的因素对中介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区分政策工具变化的影响和政策工具以外的因素变化的影响。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信贷计划到货币供给的过程。

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于1985年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实贷实存”信贷资金管理制度。这实际上将现金和货币供应视为中介目标。然而,在这种制度下,商业银行可以借更多的钱,存更多的钱,或者通过银行间的借贷来扩大贷款规模,因此很难控制现金和货币的供应。因此,自1987年以来,贷款规模一直被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金融体制改革决定》明确指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银行间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增加对公众的货币供应量。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每月向公众公布货币供应量。在货币供给水平的选择上,央行以M1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因为M1与消费价格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以M0和M2为观察目标。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实施资产负债率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施“计划导向、自我平衡、比率管理和间接监管”的新管理体系。这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正式放弃了传统强制性计划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3持续贸易顺差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44

3.1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理论视角…… 44

3.1.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综述……44

3.1.2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47

4.持续贸易顺差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59

4.1稳定汇率:外汇冲销干预的可持续性分析...................60

4.1.1外汇冲销干预有效性的理论分析..............................60

5汇率、利率调整和贸易平衡……79

5.1传统贸易平衡调整理论..............................79

5.2从出口结构看汇率调整与贸易平衡的关系................81

5汇率、利率调整和贸易平衡

通过对第五章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货币政策面临一系列困难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中国持续的贸易顺差。第二是当前的货币体系(主要是汇率体系)。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减缓贸易顺差,二是改革现行汇率制度。本章将沿着第一条思路探讨在货币政策框架内调整贸易平衡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本章将讨论汇率和利率的调整是否能明显改善贸易平衡。第二个想法留待下一章讨论。

5.1传统贸易平衡调整理论

传统的通过汇率调整贸易平衡的理论包括休谟的价格-现金流机制理论、弹性分析理论和天鹅模型。贸易平衡的弹性分析最常用,因为价格-现金流机制反映的是市场机制,而不是积极的调整。Swann模型是从内部和外部平衡的角度出发,而弹性分析则直接考察汇率的变化,这将导致国际贸易的变化。弹性分析中最著名的理论包括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

5.1.1 J曲线效应

最初的弹性分析理论忽略了时间因素,只是相对静态的分析。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本币贬值对贸易平衡的影响也取决于贬值后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的调整时间和程度。所谓的“J曲线效应”是指一国货币实际贬值后,其经常账户立即恶化。情况开始好转通常需要数月的调整。根据这一理论,经常账户的变化类似于英文字母“J”,因此被称为J曲线。

6项政策建议

根据前几章的分析,本章将提出持续贸易顺差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如前所述,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范围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制度和调整、资本账户自由化政策等。就货币政策目标而言,在现代中央银行体系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价值。尽管我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除了稳定货币价值之外促进经济增长,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合理的。同时,任何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都不会忽视经济增长。因此,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需要重大调整。从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看,目前西方国家普遍把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中国目前把货币流通作为中介目标,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使用利率工具,而中国目前正在提高准备金率,并在公开市场上操作。利率工具在中国受到很大限制,我们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汇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困境中的焦点。如前所述,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关系到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对汇率的调整和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详细的分析。资本账户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选择密切相关,因为两者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货币政策的选择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货币体系的选择,如将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这是一个长期影响。二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如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这是一次性的短期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选择应该与短期和长期分开来考察。从近期来看,应该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从长远来看,这应该是货币体系的选择。具体来说,本章将分析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和资本账户政策的短期和长期选择。

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汇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困境中的焦点。如前所述,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关系到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对汇率的调整和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详细的分析。资本账户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选择密切相关,因为两者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作为中国货币政策困境的根源之一,即持续的贸易顺差,不能通过货币政策本身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除了运用货币政策之外,还有必要运用其他手段来缓解贸易顺差。这些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市场发展政策、价格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