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5232字开题报告范文,音乐人类学硕士论文开篇报道——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傈僳族“阿支木瓜”

5232字开题报告范文,音乐人类学硕士论文开篇报道——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傈僳族“阿支木瓜”

论文类型:开题报告
论文字数:5232字
论点:傈僳族,研究,文化
论文概述:

本文为音乐人类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傈僳族“阿尺木刮””为例介绍了音乐人类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论文正文:

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傈僳族“阿奇·穆瓜”
开幕报告
内容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研究框架
五、写作大纲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
七、读过的文学作品
一、选题背景
居住在滇西北盆地的傈僳族民歌风格和类型丰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滇西北傈僳族文化传统是傈僳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滇西北文化模式的融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阿支木瓜》是傈僳族生活和生产方式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民间艺术题材。长期以来,未夕地区对傈僳族“阿奇木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形式和类型的记录和考察上,而对“阿奇木卦”的产生环境、因素和文化意义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民间歌舞作为文化个性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是每个国家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不能脱离他们生活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他们成长和延续的空时期、时间和人们的音乐行为。偶然,黄令飞老师介绍并跟随云南大学的罗梅老师到怒江参加傈僳族丰富的季节活动。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一种具有傈僳族传统风味的歌舞“阿智木瓜”使作者真正体会到傈僳族歌舞的完整和富有文化独特性,因此他选择它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主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a)专题的目的
1.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革命。无论是从最基本的人权问题开始变化,还是从学术研究上有了质的飞跃。“阿支木瓜”是未夕县特有的傈僳族传统歌舞。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研究这一地区的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内在本质。滇西北傈僳族“阿奇木瓜”的研究置于音乐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背景下。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笔者试图通过对未夕地区傈僳族歌舞生态系统的实地调查和分析,运用音乐民族志的分析和音乐民族志的写作方法来呈现本文,因此对“阿奇木瓜”进行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在以往的研究中,傈僳族“阿奇木卦”过多地运用音乐本体来分析其音乐特征,对该民族的认知风格、概念体系和音乐行为描述较少。只有挖掘和解读这种民族音乐文化的本土知识,才能更好地从生成机制上继承和保护民族音乐。
(2)研究意义
在确立研究对象的同时,尊重其文化持有者的内在视野及其音乐文化的地方性知识,试图客观呈现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通过对阿奇穆卡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深入探讨了该族群的文化内涵和族群认同,希望能对傈僳族的阿奇穆卡有更深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运用音乐民族志等解释性理论范式;从文化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未夕地区傈僳族“阿支木瓜”处于声音和意义的社会背景中,拓宽了艺术美学的视野和领域。人类学家赖斯在梅里亚姆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构成-社会维持-个人创造与体验”的整体模型的应用,体现了重视同步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为中国民族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以未夕地区傈僳族村落为例进行了考察, 收集和收集了大量“阿奇·齐木”的第一手资料,对“阿奇·齐木”进行音乐人类学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理论层面解释“阿奇·齐木”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使未夕地区傈僳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得以多维展现,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傈僳族的文化内涵。
第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未夕傈僳族文化学者林永辉收集整理了《未夕傈僳族歌舞——阿奇梅乌旗》一文,对阿奇梅乌旗的由来进行了如下论述:傈僳族是中国西北地区古老的迪江部落之一,经历了向怒江、迪庆两县的长期迁徙。“阿支木瓜”是未夕地区傈僳族祖先创造并代代相传的歌舞活动。在长期的游牧和迁徙生活中,当地人与绵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通过模仿山羊的声音和行为形成了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未夕县文化中心主任告诉琼辉老师,山羊是傈僳族的图腾,傈僳族非常尊重山羊。据说很早以前傈僳族就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她意外地被村长吸引住了。校长想和女孩结婚,但是女孩不同意。她带着两只小羊连夜上山,以免参加婚礼。藏在深山密林中的女孩总是感到孤独和寂寞,所以她的身心如此痛苦,以至于她不得不把羊当成朋友和它们交流。她学会了羊唱歌和与羊说话的叫声,也学会了羊跳舞和与羊玩耍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产生并流传下来。在《城市时报2008-2009‘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追求’系列报道和17香格里拉傈僳族的《阿奇梅乌瓜》讨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傈僳族是一个向南迁徙的古代迪江人。从古代移民的画卷中,可以看到强大的移民大军在漠北遥远的星空下向南移动。为了祈祷民族的幸福与和平,领导们会选择合适的节日来祭祀,祭祀的羊歌舞就是起源。\"
叶芝镇新罗村“阿赤木瓜”的民族继承人熊子义告诉笔者,傈僳族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里,几乎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过着采集、狩猎和游牧的生活。他和山羊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傈僳族每天都在山上放羊。在这个孤独的过程中,放牛的傈僳族日夜与山羊相处。他们经常观察山羊的声音、动作和姿势,并且在放牧和玩耍时观察它们的习惯。为了消除孤独,他们经常模仿自己的行为和声音。多年来,傈僳族最原始、最精彩的“阿奇木刮”已经形成。在乐瞳的村子里流传着一个关于“阿支木瓜”的美丽传说。传说乐瞳村早期不叫乐瞳,以前叫“罗托拉”。数百年前,两对夫妇从外面私奔,从奥卡瓦贝偷走了他们平静生活的地方。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后代,只是一个人住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了一对年轻夫妇。老两口问他们,“你去哪里了?”他们回答,“我们是来玩的。我们今晚能来这里住吗?“年轻夫妇问他们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老夫妇说我们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是我们带了一只小骆驼来,在我们当地的语言中是“罗托拉”的意思,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罗托拉”。老夫妇说,“我们两个来这里生活是因为我们彼此相爱,而你来这里是因为你父母不同意。我们都处于相同的情况,或者我们可以是一家人。“从那以后,四个人一直住在一起。
第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大量参考相关的地方民族志、文化记录、社会历史调查等文献,我们可以了解未夕地区傈僳族“阿奇穆瓜”的相关记录和知识背景。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比较、收集和整理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我们可以从中探索自己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未夕县叶芝镇及其周边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按主题和班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从个案出发,访谈主要针对当地民间传承人、当地领导部门和参与活动的人员等不同群体。他们观察并参与了当地民众举行“阿奇木瓜”的活动,参观了当地的民间生活,并从当地民众那里研究了“阿奇木瓜”的方式和意义,供以后研究。笔者以局外人的视角和局内人的视角参与观察,与当地傈僳族共同生活,从而对傈僳族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文化构成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好地研究“阿契美木废料”。将第一手现场数据与现场数据相结合,以发现新的发现和前景。
(2)本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五、写作大纲
中文摘要3-4
摘要4
导言7-11
(a)专题7的起源
(二)选题目的7
(三)研究的意义7-8
(4)研究现状回顾8-10
(5)研究方法10-11
1.文献收集方法10
2.实地工作法10
3.深冲10
4.综合研究方法10-11
第一章是关于“阿齐什刮木”发生的生态环境11-17
第一节“阿齐什刮木的自然生态”空 11-13
第二部分,《阿赤木瓜》空的人文生态是13-17
一.服装、饮食和住所13-15
Ii .宗教信仰15-16
Iii .民俗16-17
第二章是傈僳族对“阿赤木瓜”的历史记忆及其表演活动17-26
第一节《阿赤木瓜》的历史记忆
一、傈僳族对“阿支木卦”的记忆
二、继承人对“阿赤木瓜”的记忆18-20
第二节,“阿奇木瓜”展览活动20-26
一、绩效活动概述和活动说明20-22
Ii .绩效流程22-26
第三章“阿支木卦”的要素
在第一节中,“阿支木卦”的构成要素是26-30
一、歌词特点26-27
二、音乐形式特征27-29
Iii .身体特征29-30
第二部分是采访30-35岁代表性艺术家的回忆录
一、歌手熊自义30-31
二.李碧青与《阿奇木卦》31-35
第四章《阿赤木瓜》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阿奇木瓜》空的创作与音乐行为35-39
第一,“阿赤木卦”空的时间构成35
二、《阿知母卦》的音乐行为35-37
第三,《赤木卦》中传达的社会秩序37-39
第二节“阿驰木刮”生存基础39-45
第一,《阿支木卦》的历史成分是39-40
二、社会团体在维护“阿驰木刮”中的作用40-43
三、个人创作与体验“阿驰刮木”43-45
结论45-46
参考文献46-47
附录一47-49
附录二49-51
致谢51
六、本文的研究进展(略)
七、读过的主要文献
[1]杜熊亚:《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陈毅:傈僳族原始宗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6)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五集》,云南省编委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概况[米】。北京:民族事务出版社,2008.4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五集》,云南编辑组。傈僳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
[5]关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关建华:《音乐人类学指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黄昌黎。从创世神话探索傈僳族的古代生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1)
[8][·美]克利福德·格特:《本土知识》,王海龙、张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美]克利福德·格特:文化解读[·米],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10]李子强。三江云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8
[11]林永辉。未夕傈僳族民间音乐精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12
[12]林·华钥。民族学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
[13]秦洛:《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14]卢剑彪。傈僳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1
[15]马·石闻。傈僳族传统观念与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0,(05);
[16]聂干贤。云南民族舞蹈收藏[。北京: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出版社2003.4
[17]彭赵蓉:《民族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中国音乐学(季节),1999年第3期;
[18]斯琴高娃,李茂林。傈僳族风俗记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5
[19]路斯·易。傈僳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1
[20]田连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1]唐雅婷:“历史思想与方法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人类学电子研究所;
[22]唐雅婷:《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述》(上下),载于《中国音乐学》(季刊);
[23]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年鉴编辑委员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年鉴,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年鉴编辑委员会办公室,2006
[2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数据集成》,2006.10
[25日《云南省民族民间传说地方志信息从属编》云南省编委会。《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地方志》附属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26][清]余庆元。未夕·吉吉·[】。未夕: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编委会办公室,1994.6
[27]杨希凡。藏彝走廊音乐舞蹈文化选择调查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28]杨洁,何李芬。傈僳族图腾与姓氏[。民族文化研究,2001.4
[29]周冯凭,《傈僳族的艺术特色——阿奇木瓜》,《民族音乐》,2011.6
[30]约翰·布莱金:《人民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