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教育社会学的一个例子——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学科的建立

硕士毕业论文教育社会学的一个例子——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学科的建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学科,近代,研究
论文概述:

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中近代学科的设立 谈课程改革,我国近代学科发展的历史不能不受重视。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学科被引进中国,对之的研究也逐渐开始进行。近百年来对

论文正文:

导言
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学科的建立
在课程改革方面,中国现代学科的发展史不容忽视。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对它们的研究逐渐展开。近百年来,我国现代学科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之前。由于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教育史的框架上,微观层面的现代学科没有得到重视。第二阶段:从五四到抗日战争。这一时期,现代学科的研究有了初步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数量大幅增加,研究方法也有了新的进步和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虽然这些研究一直试图寻找现代学科引入的特点(提出了现代学科的萌芽和系统观点),但研究的重点是整个学术体系,没有对现代学科进行专门和具体的研究,因此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视野也局限于学术体系,与社会变迁没有联系。第三阶段: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由于战争和国民党日益腐败,现代学科的研究基本停滞不前。第四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过分强调用阶级斗争理论研究教育史,这一时期的现代教育史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代学科的研究却被忽视了。即使是现代学科,基本上也是对引入现代学科的人物的定性分析。现代学科本身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学科的研究已经奠定了阶级性的烙印。20世纪80年代是第五阶段。随着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失序,现代学科的研究开始步入正轨,现代学科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也得到认可。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然侧重于对现代学科引入的阶级性分析,而对现代学科的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第六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学科本身的研究开始深入,对其与文化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然而,关于现代学科发展的特殊而具体的研究尚未出现,它系统地展示了这一过程的全貌,揭示了现代学科引进的规律,并讨论了它们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及心理转变的关系。基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本文主要以中国近代学科的发展为出发点,考察西学东渐的情况,探讨中国近代学科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选择这一调查点的原因是,与其他传播西方学习的方式相比,作为传播主体的中国人更积极地理解和接受西方学习。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积极地了解中国人在学习西学的过程中的特点、规律、教训、得失,从而达到时代变迁后的致富救亡的目的。这并不是没有提到一个日益开放、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努力赶超先进的社会。
至于时间限制,将限于1862年,因为文同帝国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然而,下限被设定为1922年,因为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此时基本上是固定的,随后的改革(到1949年)只是对具体细节的修正和补充,没有任何质的变化。
本文对现代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阶段划分所采用的标准是,现代学科建设的每一次突然变化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痛苦或社会转型,从而导致中国人对学科认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不同时期现代学科的设置具有非常不同的特点。

参考资料:
1。王先谦。东华记录。
2。光绪朝东鲁花。五.
3。组织外交的开始和结束。咸丰巢湖。第71卷。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史料系列。第59系列。九.台北。文海出版社。
4。外交准备的整个过程。童志超。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史料系列。六十二。第三。台北。文海出版社。
5。外交准备的整个过程。童志超。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史料系列。六十二。第八。台北。文海出版社。
6。李文忠宫泉舒。第三卷草案。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史料系列的延续。第70 (691)条。台北。文海出版社。
7。左文祥全集。第18卷。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史料系列的延续。第65 (642)条。台北。文海出版社。
8。糖人大公国写的。第五卷。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史料系列。第二十三条((222)。台北。文海出版社。
9。光绪政要。第22卷。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历史丛书。第35卷。第三。台北。文海出版社。
10。光绪政要。第29卷。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历史丛书。第35卷。第四。台北。文海出版社。
11。光绪政要。第31卷。沈云龙主编。中国现代历史丛书。第35卷。第五。台北。文海出版社。
12。官方公报。分类汇编。

执行摘要2-6
导言6-8
一、西方现代学科的建立及其与中国传统学科的比较8-13
(一)西方现代学科的建立8-11
(二)中国现代学科与传统学科的比较11-13
二、 中国现代学科的建立过程13-40
(1)追求学科设置的实用性(1862-1894) 13-21
(2)追求学科设置的系统化(1895-1911) 21-30
(3)追求学科设置的民族性(1912-1922) 30-40
3、中国现代学科的建立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40 现代学科的建立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心理痛苦47-60
结论60-63
附:注释63-66
附:参考文献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