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72500字硕士毕业论文自然灾害后中国经济复苏模式分析

72500字硕士毕业论文自然灾害后中国经济复苏模式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72500字
论点:减灾,救灾,灾害
论文概述:

本文总结中国模式”是一种特殊而且出色的利益平衡形式,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在以后的经济恢复重建过程中应以此为指导。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灾害问题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灾难的历史和人类一样长,并将永远伴随着人类。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越来越强。此外,社会财富资本高度集中和人口恶性膨胀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导致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加剧。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30年前相比不断增加。其中,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了3.2倍,每年因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增加了5.2倍,受灾人数增加了6.9倍,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30倍,一些间接损失甚至更加严重。一些受严重影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害率高达10%。

第二章灾难救援与恢复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理论

一、宏观调控理论

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角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管理者,第二,宏观经济管理者,第三,国有资产所有者。鉴于市场本身的诸多缺陷,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政治经济学特别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即调整社会经济总量,这是其最重要的内容。经济总量平衡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社会总供给=消费+储蓄+国税+进口+资本流入,社会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资本流出。在减灾救灾过程中,中央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灾区总供给满足总需求,及时转移减灾救灾物资,防止市场疲软和物价上涨,保障居民正常生活。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商品和服务的供求结构等。通过结构优化,实现工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在减灾救灾过程中,减灾产业的发展、对口支援和工作救助等就业支持政策都是基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商品服务供求结构的结构优化。

第三章分析了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第一节中国古代减灾救灾的特点(公元前-1912年)

首先,侧重于粮食积累和抗旱准备的灾前预防措施18

二.灾后救济措施主要包括救灾和延期18

三、农业救济也是古代减灾救灾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

四、以工代赈,19岁。

第二节近代中国减灾救灾的特点(1920-1949) 20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铁路作用20

第二,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为救济而工作。

三、慈善事业的发展,救济,21。

Iv .积极寻求国际援助21

第三节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减灾救灾的特点

汶川地震后,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调查了公众对政府抗震救灾行动的满意度。结果表明,公众满意度高达98.6%,其中63.1%的人非常满意,32.9%的人相对满意,2.6%的人总体满意,调查中没有负面评价。这表明公众对救灾历史非常满意,也是公众对“中国模式”的肯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模式”是一种特殊而突出的利益平衡形式,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在未来的经济复苏和重建过程中应该作为一种指导。第二,“中国模式”仍然存在自我修复的缺陷,不断完善和完善这一机制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第三,中华文明是学习文明,不是传教文明。“中国模式”可以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科学减灾途径提供救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