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探析

4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探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5000字
论点:群体,意识,教育
论文概述:

群体意识要对个体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并内化为个体意识的一部分是一个信息的传播和接受的历程。”①我们研究群体意识的催化路径,就是要去探讨优秀的群体意识如何向学生个体意识的传播

论文正文:

导言

1。
提出的问题是一项以教育为基础的长期计划。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发展中,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个人来说,他们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和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它在创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很快。现在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新课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了许多原来课程中没有的内容。这样,中国的基础教育更贴近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服务。新课程改革强调两种价值观——实践与合作。它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群体意识的教育。实际上,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强。
群体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团队中每个人对实现团队目标的支持、支持和责任意识。它是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价值概念。这种价值观除了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群体意识教育。马克思说:“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最初的原因,但这并不排除意识形态领域也在物质条件中发挥作用。”(1)由此可见,学校的群体意识教育对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积极有效的群体意识教育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忽视群体意识教育或学校群体意识教育是无效的,不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

ii。相关概念分析

1。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社会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之一。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某个群体的群体意识融入整体社会环境,并将其与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甚至集体主义结合起来理解和应用。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群体意识的概念表现在以下几类:
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相比较。群体意识是群体交往的意识,它反映了社会某一部分的共同思想倾向。这些群体可以分为家庭、集体、团体、阶级、阶级和民族。一个人可以属于不同的群体,从而形成多种群体意识。这些不同种类的群体意识将相互影响和互动。“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是社会情感的信息库”。(1)
将群体意识等同于集体意识。它是物质生活条件的集体反映。群体意识包括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②
将群体意识视为一种心理认知。这种观点认为群体中的人意识到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意识将使成员意识到他所属的团体和其他团体之间的区别。他们会有明显的“我们”和“非我们”心理状态,依靠心理和帮助行为,在成员之间形成一定的认同感。群体意识的形成将极大地制约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规范成员间的行为。③
认为群体意识是群体共同心理过程的综合。群体意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一个成员个体意识逐渐收敛的过程。群体意识包括行为目标取向、利益整合、道德协调和价值观趋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1)
结合高中生的具体情况,我倾向于使用《社会学词典》中的解释。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共同心理特征的认知”。群体成员可以“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成员之间的活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来约束每个成员的行为。(2)群体意识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个是团体。马克思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合群是人们的本能,是人们的快乐驱使人们彼此靠近”。(3)群体意识离不开群体成员之间的密切接触和互动。正是这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活动和“亲密”使人们在群体意识中达到基本相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是独一无二的。群体意识是这个群体独有的“意识集合”,它将这个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这种意识是由成员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有明显的“我们”或“我们的”,对“他们”或“他们的”有一定的排他性。
三是价值观的趋同。团体总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存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团队成员的外部活动是统一的,以服务于“目标”,并将实现目标的各种要求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心理尺度,约束团队的每个成员。
4。身份和归属。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是群体意识不是个体意识的简单添加。每个个体成员的意识是不同的,群体意识是“交集”。这种社区意识将使成员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一定的责任感。在这些情绪的驱使下,他们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实现团队的目标。

2。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
是指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中生在群体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处理自己与群体关系的良好素质,学会从群体中寻找自我认同、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在群体环境中具有一种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明确的方向性。邓小平说:“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高中生群体意识的教育必须把握这个方向。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如何面对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即积极将群体意识教育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要求相结合。它是把群体意识教育武装到人民素质中去,使人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如何面对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群体意识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国内领域,而且要把我们的事业推向世界领域,树立“世界眼光”!随着现代社会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大大缩短了时间空人、物、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我们对高中生的团体意识教育不应局限于小班、学校团体等。他们应该充分意识到群体意识的扩大。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为什么要面向未来?这是由教育的进步决定的。这种意识教育必须考虑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的关系,当前形势与未来形势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的需要,还要预见长远的需要。我们不仅要满足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还要充分估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①
2渗透性强。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必须具有渗透性。教育理念巧妙地渗透到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受强迫地得到培养。我们的团体意识教育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不同学科的日常教学形式,团体意识教育可以贯穿始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学生俱乐部活动、学生娱乐活动、学生游戏等活动穿插进行群体意识教育;我们也可以将团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还可以将团体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
3是一种双向影响。群体教育将影响个体教育,个体教育也将影响群体教育。在研究集体主义教育时,马卡连科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他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集体为教育对象,在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在教育个人时,还应该考虑整个集体的教育,并通过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2)这一点对我们所研究的群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群体意识教育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都可以按照马卡连柯的方法进行。这种思想把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并行不悖,认为个体教育受群体影响。我们也看到了个人教育和集体教育的一致性。本质上,这一特征表明群体意识教育是以群体为媒介来影响个体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集体主义者,群体意识教育应该针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个人。
4属于不同级别。要对高中生进行群体意识教育,必须认识到教育对象的意识是不同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年龄段的高中生有不同的意识成分。他们意识的本质也不同。根据性质的不同,群体意识可以分为积极群体意识、中间群体意识和消极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程度,群体意识可分为激进群体意识、温和群体意识和保守群体意识。在对高中生进行群体意识教育时,应考虑某一群体成员的构成特点,分析其层次结构,使教育有针对性。

三。

1研究概述。群体意识研究
目前,关于群体意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例如,庞欣的《企业管理与员工群体意识的若干思考》主要论述了企业民主管理的有效实施与员工群体意识在企业中的积极引导之间的相互关系。王学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家庭文化与群体意识》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人本管理应该从传统的家庭和宗族群体结构中寻找灵感,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陈百强的《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群体意识特征及其启示》将企业的群体意识特征概括为参与意识、归属意识、亲密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并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企业应该如何从中获得启示。

2。群体意识教育研究
例如,周宗超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与管理》探讨了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群体意识管理和教育的必要性。袁志法等人的《群体意识与学科发展》探讨了群体意识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从学生不同群体特征的角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姜若尘和陈红军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分析》研究了大学生群体意识的作用,并从群体意识的角度探索了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王焰新的《素质教育中注重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即使他们具备现代人适应未来挑战所必需的素质。同时指出,要教育学生明确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在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要自觉地把大局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群体意识的作用。还有《论音乐活动中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论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群体意识的培养》、《论群体意识的构建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分别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学生群体意识的重要性,提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强调群体意识的作用,加强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

4。理论基础
要充分发挥中学生群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必须有自己科学的理论体系。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同时,它还应该吸收、借鉴和采纳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借鉴他人的长处为自己所用。

第一章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17-20
一、加强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正在适应..............................17-18
二、加强高中生群体意识教育的第二章..............................18-20
...................20-34
一、..............................20-28
二,高中生群体意识不强。..............................28-30
3,..............................30-34
3,............................34-55
1,..............................34-47
二,............................47-50
三,高..............................50-55
......................................................

结论
“群体意识应该对个体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作为个体意识一部分的内化是一个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过程。”(1)研究群体意识的催化路径,即探索优秀的群体意识如何传播到学生的个体意识中。

参考
[1]勒·梅苏里,马克。教坚强的孩子。2012年
[2]海恩斯。诺里斯·m .《促进早期语言和识字发展》。。2012年
[3]祖布劳斯基·伯纳德。《科学学习中的探索与意义创造》。。2011年
[4]亨德森,帕特里夏。《咨询中的行政监督新手册》。。2012年
[5]克拉克,《从教学媒体中学习》。2011年
[6]胡克森。《中华民族群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关系的调查》,[,1999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03)
[7]黄伟。论语文教学中语文群体意识的培养[教育艺术。2007(01)
[8]徐双一。论音乐活动中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牡丹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9]黄俊捷。《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主体觉醒与群体意识:教学理念与实践》,[。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2005(03)
[10]郭楚飞。合唱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中国音乐教育。2005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