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重庆三峡县域经济差异发展研究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重庆三峡县域经济差异发展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200字
论点:县域经济,库区,发展
论文概述:

本文是经济发展论文,本文以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县域经济如何实施差异化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重庆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区域特征的区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交汇点1]。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县域经济也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概念已经逐渐为陌生人所熟悉。县域经济与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县域小城镇的发展、就业的扩大、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综合实力的提高,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有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总人口(常住人口)为8.6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4.32%。全国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0.11万亿元,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0.54%,占全国[的一半2]。因此,县域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在全国2000多个县,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与中心城市相比,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也体现在作为“客体”的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的区别上。然而,作为“主体”,县域经济有乡镇、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县域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世界无法补充的坚实经济基础。农业资源优势县、矿产资源优势县和郊区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途径很多。
………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外文献综述
区域发展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以县级区划为单位的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最基本、最基本的环节,是相对独立的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单位。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不仅包含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而且有其自身的特点。国外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包括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不仅包括增长,还包括功能变化(赫里克&金德伯格,1983)[4]。从德国经济学家苏内克1826年提出的“区位”问题出发,此后对区位理论的研究包括空产业、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理论和优化人类活动理论。韦伯(1909/1929)提出了“工业生产布局理论”,这是一种从工业区位角度研究工业集聚的理论。马谢尔(1890/1916)提出了产业间集聚的原因空是本土化。罗默(1986)、米尔斯(1980)、卢卡斯(1988)和其他人,对于工业活动和组织中外部规模经济的本地化的出现,增加了加工活动中的规模报酬和大规模生产中的节约,从而导致生产本身增长技能的发展[5】。产业集聚导致局部增长。F.Perroux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在所有地区、部门和制造商同时出现。它以不同的强度分布。在一个特定的经济体中有几个经济中心或增长极和点空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产生“扩散效应”,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2.1基本概念的定义
县域经济概念的定义。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以来,人们对县域经济的认识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即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这一时期,人们对县域经济概念的理解主要是农业经济。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县域经济概念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域的经济有机体,县域经济是[的民生经济。本文对县域经济的定义是基于中国县域经济(2002年)中对县域经济的定义。县域经济是指以县行政区划为地理空,以市场为导向,以县政府为重要推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齐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具有区域特征的行政区域经济,许多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应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但需要结合县域的具体情况。(2)县域经济具有明确的区域边界和特定的地理位置空。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以村镇为纽带,以村庄为腹地。县级行政区划在空之间。(3)县域经济具有区域特征。这一区域特征与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
………。泰勒和勒赫伦(1977)区分了促进集聚和向更大规模发展的五种力量。集聚可以提供产业培育、企业家精神和有利的商业环境(泰勒,1980)[7-8]。最近的新制度经济学学派将制度因素纳入区域经济分析,考察政府的区域政策制定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国家政策变量的大小和政策质量来判断区域经济的发展绩效。
……

2。理论基础

[6]

2.2基础理论综述

2.2.1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分工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分工是各种社会劳动分工和独立的表现。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不仅包括部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还包括在国家的某些地区固定某些生产部门的区域劳动分工”[6。这里的“区域分工”,即区域分工,也叫区际分工,这是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区域分工表现为:基于区域间的差异,为了获得高收入的资源配置,每个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通过区域间贸易实现专业化利益,形成区域经济的组织模式空。区域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有着密切的渊源。地区之间的贸易过程反映了该地区的劳动分工。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为国际分工和贸易提出的分工和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指每个地区根据其区域优势生产绝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而,当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时,该国就具有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理论是通过区域专业化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赫克特-奥林要素禀赋理论作为新古典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代表,认为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区域分工与贸易。每个地区的出口区都含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进口区则含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要素廉价的商品,即产品是根据有利因素生产的。
………

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
3因子分析........15
3.1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驱动因素....15
3.2重庆三峡库区差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18
4实证研究: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22
4.1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现状分析......22
4.1.1库区县域经济总体情况......22
4.1.2库区县域工业发展现状......22
4.1.3三峡库区县域投资....22
4.2重庆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评价........23
4.2.1评价方法的选择........23
4.2.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3
4.2.3样品和数据的测定....25
重庆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25
5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36
5.1依靠人地关系结构。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36
5.2因地制宜,创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37
5.3加强产业间联系,培育区域旅游业....38
5.4完善县城功能....40

5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1依托人地关系结构,重庆三峡库区是一个二元山地人地系统。其基本模式主要是农牧混合体系、种植养殖耦合体系、粮林结合体系。目前,库区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但整个库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也相对较低。然而,重庆库区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大量移民的完成。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模式和水平。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将在移民安置、农村经济振兴和生态环境优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依靠现代科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以显著提高库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产出水平和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非耕地的利用水平和产出能力,从而提高农业内涵水平,有效拓展外延,明显提高效益,为大量农村移民的安置提供充足的空,为改善库区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县际差距提供有效途径[57]。重庆库区许多县都有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这非常有利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是要明确发展思路,超越单纯依靠本地资源发展产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生产经营领域,以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筛选生产经营项目,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组织生产经营,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为基础。
……

结论

本文以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分析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因素入手,分析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1年库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综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重庆库区县级机构与差异化发展研究应首先明确差异化的影响因素。三峡库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重庆库区面临三大艰巨任务:大移民、农村扶贫和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库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直接遵循县域经济的一般发展模式,而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禀赋进行差异化[57】。
②重庆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既有极其有利的驱动因素,也有不利的制约因素。
③差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重庆库区地域广阔,生物资源、人文和历史景观丰富,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库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良好。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和外部力量的支持。
……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