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8810字硕士毕业论文可行能力背景下的中国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探讨

48810字硕士毕业论文可行能力背景下的中国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探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8810字
论点:贫困,城市,救助
论文概述:

本文是城市社会学论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城市社会救助应该从收入救助转向能力救助,通过发展贫困家庭资产社会政策、增加贫困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开展积极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社区

论文正文:

贫困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减轻贫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扶贫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地区,中国的贫困分为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政府的政策重点。在农村地区,政府启动了一项大规模、有组织的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计划,主要以区域性猫科动物为重点,大大降低了农村地区的贫困率。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报告,从1981年到2004年,中国农村的贫困率从18.5%下降到2.8%,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52亿下降到2600万。农村扶贫取得显著成绩。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贫困率相对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前,城市贫民主要是没有收入、没有工作能力、没有家庭支持的“三无者”。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国有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量下岗失业工人出现在城市。此外,原单位安全体系已逐渐瓦解,新的安全机制尚未形成。这些人无法维持生活,逐渐成为城市中新的贫困群体,使得城市贫困和懒惰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1999年人均收入比1995年增加了25%,但贫困率增加了9%。城市贫困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减轻贫困和休闲,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政策,包括自1993年以来实施试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帮助贫困的城市家庭满足其基本需求。与此同时,政府还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有需要的群体提供特别援助,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和其他特别援助,并在出现临时或突发困难时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临时援助。到2010年,城市低保覆盖人口达到2311.5万人,城市临时救助人数达到153万人。城市贫困有所缓解。
……

第二章文献综述

-,城市贫困概念的定义
1970年代以前,按收入和支出衡量贫困的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认为贫困主要是缺乏收入。例如,美国的雷诺兹认为贫困意味着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贫困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资源贫困、机会贫困和人力资本贫困的理论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将贫困定义为家庭或个人缺乏足够的资源来获得社会公认的饮食、生活条件和参与公众能够享受的某些活动的机会。汤森认为贫困不仅是资源的缺乏,也是分配不公和贫困的存在。由于缺乏资源,贫困被剥夺了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正常社会生活水平的权利。人力资本理论家认为,贫困不仅是生活条件的贫困,也是个人发展的贫困。陷入贫困的人没有足够的收入购买医疗教育和其他服务,这将影响他们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导致他们长期贫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了能力贫困的观点,认为贫困的本质是剥夺基本可行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低收入。

二。城市贫困的测量
国内学者对城市贫困测量的研究跟不上城市贫困概念的发展。虽然城市贫困的概念已经发展到包括收入、需求、资本、权利等方面,但城市贫困的衡量仍然是收入贫困的传统衡量方法。贫困线是用来确定穷人的。学者们的研究也集中在贫困线的测量和贫困指标体系的研究上。由于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中国没有国家贫困线。每个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设定不同的贫困线。确定贫困线的方法主要包括市场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方式法、马丁斯法、国际贫困线、一天一美元等。这些方法可分为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例如,市场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和每天一美元法都是绝对贫困标准,而国际贫困线和马丁斯法则是相对贫困标准。目前,在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绝对贫困和休闲标准被用来确定最低生活水平。除了上述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之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主观贫困线的测量方法。从价值判断和社会评价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贫困本身是一个主观概念,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主观标准中。他们利用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主观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相对接近而远非1?在当前城市的低收入线。

第三章本文的研究视角……9

一、可行能力理论9

二.从可行能力角度看贫困和懒惰的原因……10

三.多维贫困与休闲.........11

第四章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与城市贫困人口能力缺失........12

一、中国城市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演变……12

二.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13

第五章构建可行的能力导向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38

一.改变援助的概念,自由对待发展........38

二.多维目标瞄准机制……39

第三,建立能力贫困与休闲的测量标准,构建适合于评价能力贫困与休闲程度的贫困测量指标40

。第五章构建可行的能力导向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

——转变救济观念,自由看待发展
当前城市扶贫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救济观念。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政策理念决定了政策取向和具体的政策内容,也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虽然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已开始关注穷人和闲散者的发展,但这些政策仍然只是有意义的,即政府只把它们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手段,社会政策从属于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被视为优先事项。据阿马蒂亚说?森的发展观以自由为目标。发展就是扩大人们的实质性自由,让人们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为了实现人类发展和人类自由,必须消除限制人民自由的因素,包括饥饿、贫困和不平等。因此,从自由看待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援助政策应该是一项积极主动的政策。它应以发展穷人的可行能力和扩大他们的实质性自由为基础,从而将社会援助政策提升到人类发展的高度。因此,“原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应改变以往事后诸葛亮、补救被动的救助理念,积极构建基于能力发展的积极、主动和预防性社会救助政策,关注贫困人口的健康、教育、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等方面,培养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

二。
目标人口是社会政策的目标。城市社会救助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大脑问题,很清楚谁是社会救助的目标群体。目标cat标准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社会援助的有效性。目前,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辅之以教育、住房和医疗方面的特殊援助的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基本上包括贫困的多个层面:收入、教育、住房和医疗。然而,如上所述,这些政策在具体目标方向上采用了相同的标准,即以生活津贴作为衡量机制的收入标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涵盖家庭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的人口。然而,医疗、教育、住房和其他特别援助政策都叠加在生活津贴的效果上。他们使用生活津贴的收入审查机制。生活津贴标准被作为特别援助的标准,援助的对象也是低收入家庭。事实上,并非所有接受低收入援助的家庭都需要教育和医疗等特别援助,特别援助的目标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过于多样化,这将导致援助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许多非低收入家庭将无法获得援助,即使他们面临教育和医疗保健等严重负担。这种一次性瞄准机制不符合能力贫困和多维贫困的理论。
……

第六章结论

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随着风险对贫困贡献的增加,城市贫困与传统贫困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使得城市贫困更加复杂多样,也要求根据城市贫困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以收入为导向的城市社会救助政策。通过对城市贫困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当前城市贫困的实质是能力贫困,而不是收入贫困。贫困是多层面的。由于缺乏能力,城市贫困人口通常在收入、健康、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交往等许多方面都有贫困和闲暇。这些贫困层面影响并相互关联,共同的影响加深了贫困和闲暇的程度。第二,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辅之以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特殊援助的城市社会援助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救助标准低,救助范围窄,口标的目标偏离,救助效果不明显,不利于社会融合。这种以收入为导向的社会救助政策不适应城市贫困的发展和贫困对象的变化,也不能更彻底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第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城市社会救助应该从收入救助转向能力救助。应通过制定针对贫困家庭资产的社会政策,增加对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投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会融合和赋权,提高贫困家庭的发展能力,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减少重返贫困的可能性,实现真正的自由发展。
……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