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往 > 探讨家庭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态度和方法,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探讨家庭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态度和方法,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探讨家庭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态度和方法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认知因素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是否有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达,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沟通的过程是双方满足彼此需求的过程。如果只考虑他们自己的需求,而忽略另一方的需求,沟通障碍就会出现。情感因素,人际关系

探讨家庭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态度和方法

列举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大学,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在这个新的地方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必须与这些不同的人打交道。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群体性。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成群生活,以打猎为生。群体性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不舒服(只是程度不同)。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明显变化,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与客观环境不相适应的主观条件,随之而来的问题常常使中学生困惑和不知所措。 在适应这种环境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人际关系,而不是社会学的,把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交流中建立的直接心理联系。 汉语通常指人际关系的一般术语,也称为“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友谊和友谊(同学)。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抑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 由于上述心理问题,很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很难与同学和老师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我们经常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敏感而脆弱、勇敢、孝顺而悲伤、焦虑、冷漠或好斗,生活态度有问题。父母的生活方式总是引导他们的孩子生活在同一个生活环境中。因此,父母抱怨、逃避和与他人相处不和谐等问题也会成为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生活是一片空白,所以孩子更有可能先触摸某样东西,然后再触摸它。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认知因素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是否有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达,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沟通的过程是双方满足彼此需求的过程。如果只考虑他们自己的需求,而忽略另一方的需求,沟通障碍就会出现。情感因素,人际关系

探讨家庭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态度和方法

列举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探讨家庭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态度和方法范文

摘要: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不同家庭对孩子的养育逐渐塑造了他们的智力、能力和性格,最终影响了他们成人社会化行为的发展。个人与父母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他人与自己关系的理解,影响着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促进或制约着个人合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养;人际交流;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文献综述

魏毅

南京科技大学

摘要: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家庭逐渐塑造其智力、能力和性格,最终影响其成人社会化行为的发展。在互动过程中对个体与父母关系的理解影响着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促进或制约着个体合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家庭教养;人际交流;

人际交往

大学生正处于成年的早期阶段。当大学生离开原籍进入新的生活圈时,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获得的性格和能力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人际交往环节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并能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合作能力的影响。

1外国相关研究

19世纪末,弗洛伊德第一个注意到不同抚养孩子方式的影响,因此他将父母的角色划分为: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

1955年,鲍德温将家庭教养分为两个维度: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西尔斯(1957)将这一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教养概念:温暖和控制。霍夫曼(Hoffman,1970)关注惩罚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将惩罚分为“胁迫”和“爱的退缩”。前者表现为体罚、冷漠拒绝、剥夺和威胁。后者表现为心理惩罚,如冷漠、孤立等。

其中,1991年,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的四种养育方式被最广泛地接受。他利用家庭和实验室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父母养育方式的两个维度:需求和反应。根据这两个维度,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被忽视型。基于鲍姆林的理论,麦克比和马丁通过研究提出了教养类型的二维结构,即回应和需求。教养类型分为权威型(高需求-高反应)、权威型(高需求-低反应)、松散型(低需求-高反应)和忽视型(低需求-低反应)。此外,这种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如青少年的攻击性、韧性和学习需求。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比较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主要是基于国外研究的归纳和扩展。在此基础上,家庭教养方式被概括为溺爱、否定、民主、过度保护、放任和干涉。

2国内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

我国关于养育方式对儿童各阶段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基于西方学术界对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王卫东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惩罚与严厉”、“过度干预”、“溺爱”、“矛盾教育和忽视保护”。

基于现有理论的完整性,中国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青少年和早期成人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化上。张建新(2008)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得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这种养育方式使孩子在与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合作,并且经常被他们的伴侣所接受和喜爱。相反,消极教养的采用可能会使孩子对人际交往漠不关心,甚至更具攻击性。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滕赵薇(2005)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得出人际交往总体水平与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显著正相关,但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负相关的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人际交往方式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指出城乡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差异。

此后,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不同的样本来研究大学生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旨在证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试图从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关天宇(2018)等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牡丹江市310名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力水平进行了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人际沟通能力与弹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赵昊芮和杨小平(2018)认为,当代大学生父母的养育方式显示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大学生父母的养育方式主要是从宽(即情感温暖),反应高,要求低,也包括一些专制(即过度控制,冷漠拒绝),反应低,要求高。然而,没有发现权威的和被忽视的类型,但是没有进行归因分析。

[/s2/]3[概述/S2/]

家庭教养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中外学术界在现有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家庭教养模式的系统构建,并根据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儿童和青少年阶段为重点,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教养模式对儿童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学者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特殊的家庭群体上,如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而对普通双亲家庭的养育却鲜有微观研究。此外,大学生人际合作能力作为家庭教育的输出“成果”,反映了家庭养育子女的不同结果。

引用
[1]亲爱的,斯坦伯格e . l . parentingstyle as context:a integrative model[j]。心理学bulentin,1993。113 (3) :487-496。
[2]德哈特·特,佩勒姆·BW,Tennen H,《隐藏在下面的是什么:父母教养方式和内隐自尊》,[·J]。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2006,42 (1): 1-17。
[3]王卫东、于雪、山智言等。王卫东回忆人格发展量表(WMPI)发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 (6) :888-893。
[4]徐辉,张美玲张建新。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8,31 (4) :940-942。
[5]王力,傅金枝。中国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3) :298-304。
[6]黄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年7月15日。
[7]滕朝伟,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育关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
[8]赵昊芮,杨小平,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潜在剖面分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8 (6)。
[9]郑奕譞,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冲突管理方式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学,2017 (12)。
[10]关天宇,王茜,唐山,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交往能力与韧性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大学学报,1003-6121 (2018) 05-01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