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会学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部原因及控制研究

3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会学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部原因及控制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000字
论点: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
论文概述:

本研究旨在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身,从其概念、类型、分类等再到其发生模式以及控制机制,这将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依据,并推进我国民主进程,促进社会和谐。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中国于1994年完全接入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开始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57亿,比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互联网普及率为3430万,比2009年上升了5.4个百分点。(1)网络虚拟世界的蓬勃发展无疑顺应了时代潮流。它给人们的生活和交流带来了便利,也为公民监督、协商和维护自身权利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活动领域。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自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互联网的互动使人们能够自由地改变他们的角色。观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提供传播信息。高科技带来的“自由”给社会既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公共管理弱化,互联网领域群体性事件迅速发展,影响范围扩大。从1999年中南海“法轮功”袭击到2005年沪杭涉日游行、上海七浦路新疆居民“艾滋病针”事件、厦门“PX”事件,互联网上酝酿着大量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此机会煽动叛乱,大量网民盲目参与形成无法控制的不稳定。“孙志刚”事件于2003年在互联网上被报道,引发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浪潮。此后,《捉迷藏》、《最好的钉子户》、《骗人的真马》、《李刚》等事件也在网络世界上演,很快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回顾过去20年中国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增多本质上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弥补了中国民主民意空之间暂时的狭窄差距。
网络群体性事件不仅能对现实社会产生积极作用,还能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时代,如何发生和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每个人共同关心的问题。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传统群体性事件在互联网上的复制、延伸和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六种新趋势:发生环境网络化、行为互动的符号化、成员参与的过度功利化、松散的成员关系和自发分工并存、多点多方向的行动信息、缺乏和匿名的有限理性。因此,新时期发生了大量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发展趋势给社会和政府带来了新的挑战。……
............................

第二章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

第一节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解读
群体性事件一词经历了从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到群体性事件的认知演变。随着这一过程的吸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思考也充满了辩证和理性。这说明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名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这方面我们仍然有一些共识,但是,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而精确的定义。特别是,我们很难理解合法的、非法的、政治的和非政治的(1)、积极的和消极的群体行为事件都包含在群体事件中,网络群体事件更加开放。似乎这种社会现象只能描述而不能定义,现有的定义都不能完全概括它。百度对互联网上群体事件的定义非常简单,“是指更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互联网上发生的事件”(2)。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只是一种讨论行为。官方定义是发生在网上的群体性事件。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定义,但目前尚无共识。目前,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群体性事件的范畴,从破坏网络秩序、传播有害信息、影响社会秩序的角度来定义网络群体性事件;二是从网络群体事件的正负效应辩证看待网络群体事件,并从中立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具体来说,我们已经讨论了更多关于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其中,也有以下学者对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例如,杜俊飞认为,围绕某个话题的网民群体,基于不同的目的,通过网络聚合的方式创造社会舆论,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是网络群体事件的本质,认为它可能是有序的、健康的、无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非法的。杜军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另一个例子是李金龙和黄姣作为网络力量将网络群体性事件推向现实的社会现象。此外,滚动(Rolling)将网络群体事件定义为在互联网上发生的相对自发和无组织的事件,有更多的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影响力大,行为方向明确。...................
...................

第三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0
第一节分析互联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原因。...........................................20
(1)在微观层面,网民增加了民主意识和其他原因。...................20
(2)在中间一级,.........................................22
(3)在宏观层面,存在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等原因。第2节...................2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25
(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模式介绍..........................................................25
(2)通过“人肉搜索”案例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26
第三节互联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28
(一)对以下方面的积极影响..................................................................................28
(2)对互联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第四章,负面影响....................................................................................29
,.........................................31
第一节网络群体性事件主体的标准化设计.............................................31
(1)加强网民素质教育,提高互联网道德素质..............................31
(2)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网络监管能力.............................................32
第2节网络媒体宣传指导与控制.........................................32
(一)媒体责任的明确性...................................................................33
(2)从政府本身出发,建立一个公众信任平台。拓宽网络警察的管理范围……33
(3)促进媒体作用的有效发挥..........................................................34
第三节网络社会道德法制建设.................................................35
(1)完善相关法律基础,完善网络法律体系管理.............................35
(2)加强政府官员素质建设。...................36
(3)网络社会的健康运行需要提升网络道德意识。..............................37
.............................

结论
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国家制定相应措施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方法和角度进行创新。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以网络虚拟世界为主要活动领域的群体事件。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的逐年增加,互联网上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频繁,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界的共同话题。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由网络中的网民发起,组织和动员网络中的群众,以实现共同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从而影响网络和现实世界或干扰网络和现实世界秩序的群体性事件。根据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分为三种类型,即表达情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维护正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和利益诉求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不仅包括社会原因,还包括网民自身原因和网络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仅仅是由于社会不公。此外,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爆炸性、影响面广、虚拟与现实互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已经成为关键。虽然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影响,但它们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从网民、网络和网络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层面上,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网民素质教育,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其次,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网络监管能力。在网络媒体的舆论层面,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媒体的责任,其次要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体素养,最后要加快网络监控系统的升级。在网络社会层面,笔者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网络法制管理,其次需要提升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和素质建设,最后需要构建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参考

[1]古斯塔夫·勒庞译,冯克礼译,《团结中鸟类的公共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基思·桑斯坦,译。黄伟明,《网络共和国中网络社会的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3]王京杰,《互联网统计信息》,《互联网发展信息与趋势》,1月20日,第63期。
[4]张碧春、许晓军,《维权行动中网络典当的风险与防范》,《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8期。
[5]尹宏伟,“互联网用户出现在社会中捍卫权利和促进社会变革”,南方之窗,第14期,2010年。
[6]吴佳,《在线捍卫权利》,互联网周刊,第6期,2010年。
[7]罗建鹏,“网民:从《观察家》到《公民记者》新闻写作,2007年第9期。
[8]孙伟,“我们是谁:大众传媒对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大众传媒对厦门Px项目事件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9]韩恒,“网下聚集:一种新型的集体行动——以曲阜民间崇拜孔子为例”,青年研究,2008年第8期。
[10]陈红梅,“在“家乐福抵制”事件中传播影响的表达和行动一透析”,“传播传播与城市空生产会议记录”,2008年12月。
[11]所有书籍,政府公共事务传播模式的重构——以“藏猫”事件为例,《东南传播》,2009年第4期。
[12]杰平,熊梅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预防[。江西社会科学,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