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595字硕士毕业论文“重建文艺社会学”问题的多维分析——兼论新世纪文艺社会学的发展

25595字硕士毕业论文“重建文艺社会学”问题的多维分析——兼论新世纪文艺社会学的发展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595字
论点:社会学,文艺,重建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艺文学硕士论文,本文主要介绍“重建文艺社会学”提出的背景及其造成的反响。文艺社会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被当作一门“新知”传入我国,五十至七十年代对“庸俗”之风。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文艺社会学:为什么重建被提上日程

文艺社会学是对“文艺-社会”关系的研究。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兴起。这时,许多文艺社会学专著被翻译和介绍。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知识,在20世纪50年代文艺社会学即将发展的时候,由于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我国文艺社会学研究呈现出庸俗化、简单化和公式化的趋势,一度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直到70年代末庸俗社会学被彻底清理,中国文学社会学研究在80年代和9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有国外翻译和引进的文学社会学专著,也有中国学者的许多理论成果。在理论研究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学者提出了“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认为由于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我国文艺社会学的研究一度中断,现在有必要重建“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新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仍在关注“重建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本章从“重建文艺社会学”的背景入手,全面介绍了“重建”的建议。

第一部分是“重建文艺社会学”的背景

我国20世纪的文艺社会学经历了从萌芽到中断再到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这也成为许多学者提出新世纪后“重建文艺社会学”的理论背景。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新知识”的引入,为我国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庸俗社会学的影响一度中断了文学社会学的研究。为了避免再次回到庸俗社会学,有必要提出“重建”。70年代后期文艺政策的调整导致文艺社会学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学者的众多专著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长期受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学术界有些学者对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持怀疑态度。为了纠正这种片面的理解,“重建文学社会学”也是必要的。

一度积极引进的“新知识”

20世纪30年代文艺社会学的引入为我国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虽然当时没有中国学者的文艺社会学专著,但外国学者相关作品的翻译为我国文学理论领域的学者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起源于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文艺社会学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兴学科。文艺社会学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引入中国。徐中玉在华健和玉佩的《文学艺术社会学》的序言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我上大学时,“文学艺术社会学”(或“艺术社会学”)曾被我们视为一门罕见的新知识。”当时,中国文艺界出现了许多文艺社会学的译著,但此时中国学者还没有文艺社会学的著作,文艺社会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苦难。然而,这客观上为中国打开了大门,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将外国先进文明引入中国,并将中国带回了世界舞台。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当时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接受西方先进的文艺观。

第二部分提出并回应“重建文艺社会学”

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学者首次提出了“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直到新世纪,它仍然是文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重建”,姚文房于1993年在《思想战线》发表的《文艺社会学走向中介》中首次提出“文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应该在美学的基础上重建”。他认为文艺社会学在当时是社会学的,忽视了它的美学意义,很容易回到庸俗社会学的老路。这种担心是必要的,因为在当时,虽然文艺政策得到了调整,文艺不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但毕竟文艺社会学研究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为了避免文艺再次成为社会研究的工具,有必要重新组织文艺与社会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后,陶东风于2004年在《文艺研究》、《当代文艺学科反思——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的重建》一书中指出,面对消费主义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西方基于19世纪的传统文学社会学模式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已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这些情况。因此,有必要调整和拓宽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建立一种当代形式的文学社会学,重建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从而适应新的社会和文学现实。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社会环境每天都在变化,文艺必然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传统文艺社会学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文学和社会现实,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梳理。

丁运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社会学的重建》中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学社会学的重建结合起来。他从文学体系、作家角色和文学阅读三个方面阐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构文学社会学的可能性。在文学系统方面,认为文学系统内部的文学系统研究,特别是通过文学系统结构的研究,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至于作者的角色,他认为如果文艺社会学要用案例分析来揭示商业精神产品的局限性,就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在文学阅读方面,他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解问题的途径,把文学阅读放到不同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去考察和准确把握规律,从而为宏观文艺社会学的理论建设服务。文章最后,作者还对文艺社会学的前景进行了思考。 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有更大的发展空,必须将实证方法与实践功能相结合,寻求社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文学社会学的“重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无疑为其研究增添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重构:概念澄清与本质探究

受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我国文艺社会学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为了纠正这种机械的“文艺-社会”关系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这个口号伴随着文学艺术社会学从新时期走向新世纪,那么这个口号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这个口号的反应很少,观众不知所措?在这一章中,作者将讨论这些问题,并结合其他文学艺术学科的“重建”,探讨文学艺术社会学“重建”的实质。

第一部分是关于“重建”的解释

“重建”的内涵

“重建”最基本的含义是重建,它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第一个意思是过去曾有过突破和停滞。现在它需要重建和恢复。对此,周平原认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然而,它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其研究一直中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文艺政策的调整使文艺社会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被纳入文艺理论的研究范围。因此,它被认为是当时文艺社会学的第一个“重建”时期。进入新世纪后,文学艺术社会学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还不尽如人意,“重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丁运良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被重新提上文艺研究的议事日程。”这里的“重建”也指中断后的重建。

第二个层次的“重建”意味着一些以前或现在的理论或概念已经过时,不适用于现在。有必要重新建立更符合当前现实的理论概念或方法。陶东风的理论更接近这一意义。他认为,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和新世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传统的文艺社会学有许多缺陷。因此,他倡导一种“文学艺术的新范式——社会研究”,并建立了当代形式的文学艺术社会学。

事实上,所谓“重建”,就是重新组织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曾经机械化、简单化,曾经沦为政治工具。虽然它是通过文艺政策的调整而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并被许多学者研究过,但这里的大多数学者并没有提出或回应“重建”的口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然而,如果不提出“重建”的口号,一些学者会把它与庸俗社会学混为一谈。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了对文艺社会学的频繁批判,因此有必要提出这个口号来“证明”文艺社会学。

根据“重建”的两种含义,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恢复的文学社会学研究可视为“重建”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重建”任务是纠正庸俗社会学的错误,使其重回正轨。然而,新世纪后的文艺社会学研究被归类为“重建”的第二阶段,因为虽然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以往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总结当前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重建”工作将继续进行。

第二节:“重建”的本质和核心

简而言之,“重建”的实质和核心是建设。无论是中断后的“重建”还是适应新时代环境的“重建”,其目的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科学、更具当代性的文艺社会学,虽然进入新世纪后,很少有学者响应“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日益繁荣和成熟,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具体的研究结果已经在前一节讨论过了。通过这些理论结果可以发现,这些学者和理论家很少明确表示他们的研究是响应“重建”的口号而进行的。“重建”的提议似乎对学术界研究文艺社会学没有现实意义,无论它是否被提出,都没有影响文艺社会学研究的热潮,因为在任何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否定过去,重建理论体系。周平原、陶东风、姚文房等学者倡导的“重建”,也是为了发展当代形式的文艺社会学,构建符合当代文学现实的文艺社会学。

事实上,“重建”的话题不仅出现在文学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中,如文学与精神生活关系的重建、文学理论的重建等。接下来,作者将通过比较“文艺社会学的重建”与“文学与精神生活关系的重建”和“文学重建导论”,进一步阐释“重建”的核心和实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文艺政策的调整,“文革”中消失的“文学性”又回到了作品中,受到了作家们的关注。然而,由于文化转型的影响,“纯文学”空被压缩,“媚俗艺术”变得越来越流行,“文学性”似乎已经从文学作品中消失。因此,人们开始讨论“人文精神”,反思“纯文学”。甚至许多人认为在当今时代,“文学已死”和“文学无用”。文学曾经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但是现在,文学正在从精神生活中退出,它在精神生活中的影响力正在下降。因此,有必要重建文学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这里“重建”的意思是“中断”后的“恢复”,因为文学与精神生活的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前是非常密切的。然而,由于近年来社会转型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文学与精神生活脱节,现在有必要重新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现代文艺社会学:建构..............................17与“重建”相关联

第一节新世纪的理论贡献................17

文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17

二、文艺社会学的应用研究……18

3.引进国外“资源”............................20

第二节不可避免的问题..............................20

一项研究中的问题与分歧……21

文化研究对............................23

消费主义时代大众传播对文艺社会学的影响……24

第四,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影响...................26

第三章现代文艺社会学:与“重建”相关的建构

“重建”是受庸俗社会学影响,对“文艺社会”关系研究的机械化和简单化。这就需要重新界定“文艺-社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构建文艺-社会的新关系,构建现代形式的文学社会学。这与没有提到新世纪“重建”的其他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本章将结合新世纪以来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文艺社会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构建现代文艺社会学。

第一节新世纪的理论贡献

在新世纪,中国文艺社会学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包括响应“重建”口号而开展的研究和不在“重建”口号指导下开展的研究。然而,无论其出发点如何,其结果都丰富了文学艺术社会学的研究。

文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文学现实,文学艺术社会学在新世纪通过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侧重文艺社会学基础理论的著作包括宋建林的《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和方伟贵的新版《文学社会学》,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专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通过比较艺术社会学与社会学批评、社会学和美学的关系,总结了西方和中国艺术社会学的演变,阐明了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现代形式艺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即现代形式艺术社会学的建构应注重艺术与社会互动理论、系统整体主义和中介理论的研究。新版《文学社会学》分析了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语境、发展语境和学科定位,对经典文本进行了解读,每章包括阅读经典文本和总结相关问题两个部分,对文学社会学诞生以来西方重要理论家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和介绍。如伯纳德、达纳、左拉、海底平顶山、兰森、埃斯卡皮、西尔伯曼、阿多诺、普列汉诺夫、卢卡契、本杰明、布迪厄、戈德曼、萨伊德等。20世纪,文艺社会学的大部分专著集中在“理论”上,研究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而文艺社会学的“历史”著作很少,周平原《文艺社会学史纲要——20世纪中国主流文艺形式研究》,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是一本专门研究文艺社会学历史的专著,是新世纪文艺社会学研究的进展之一。 本书详细介绍了20世纪初文艺社会学传入中国时的知识背景、文学语境、理论来源和主要思想流派。文章还详细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影响中国文艺界的庸俗社会学及其清算,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文艺社会学恢复后所取得的成就。这本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作者在最后一章对“重建文艺社会学”问题的思考。作者对文艺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基于‘多维理论’的理论立场,构建多元化、多层化和多样化的理论形态是文艺社会学重构应获得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结论

在中国,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后来在庸俗社会学的影响下被机械化和简单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庸俗社会学的彻底清算之后,中国文艺社会学迎来了第一次研究热潮。新世纪,一些学者提出了“重建文艺社会学”的口号,认为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重新梳理。由于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许多学者把文学社会学和庸俗社会学混为一谈,认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观念,有必要调整庸俗社会学中机械化的“文艺社会”关系,提出“重建”的口号。虽然“重建”的提议有其局限性,但新时期以来,学者们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在文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重建”是无用的。由于我国文学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确实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而中断,文学艺术一度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文学艺术社会”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即使说研究会随着时代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而自然变化,这种“纠正”也是避免被质疑的必要条件。

然而,“重建”的实质是一种重新组织的建构,即符合当前时代环境和文学现实的文学社会学建构。中国社会在不断变化,文学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也在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寻求一种新的“文学-社会”关系将是现代文学艺术社会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新世纪以来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文艺社会学在“重建”后应追求“多维”和“开放性”。然而,由于作者能力有限,现代文学社会学的建设没有新的思路,只是对各种学者理论研究的总结,所以这个问题将是作者今后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