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635字硕士毕业论文网络时代的舆论管理——从雾霾危机的行政视角

25635字硕士毕业论文网络时代的舆论管理——从雾霾危机的行政视角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635字
论点:危机,舆情,影响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舆论及其影响要素的分析,结合雾霾危机事件典型案例,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舆论引导工作经验的借鉴,对我国政府网络舆论管理提出应对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1.1问题引发近年来北方地区冬季频繁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许多年前,对于公众来说,阴霾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它已经进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对各个方面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如今,雾霾已成为公共危机事件。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灾害和紧急情况的频繁发生交织在一起。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在面临传统自然灾害的同时,也日益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新风险的威胁。紧急情况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日益突出。 近年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时期。从2003年非典开始,汶川地震、禽流感、矿难和接连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引起了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强烈关注。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深、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特点。在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同时,也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处理不当不利于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共危机事件也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当公共危机发生时,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 1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如果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忽视网络媒体和舆论的作用,很容易受到公众质疑,从而影响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有效性。 因此,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引导网络舆情,发挥互联网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消除和控制不良舆情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2研究背景和意义1.2.1研究背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与2015年12月的统计数据相比稳步上升。仅上半年,新增互联网用户近2132万,互联网人口超过7.1亿,互联网普及率51.7%远高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完善,24.5%的网民选择使用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设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6年上半年,手机网民的统计规模已增至6.52亿 网民的性别构成比为53:47,这表明我国网络人口的性别趋于更加均衡。网络人口的年龄主要在10到39岁之间。值得注意的是,40-60岁的网民数量正在快速增长,青少年和中老年网民的发展速度不容忽视。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北京空空气质量数据,以2015年为例,北京全年经历了179天的污染,包括31天的严重污染和高达15天的严重污染 11月底发布了今年第一个空橙色严重空气污染预警。然后,12月8日,北京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红色雾霾预警,并在10天后发布了第二次红色雾霾预警。正式实施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如车辆限制和中小学停课。 2015年第四季度,全国共有18个城市经历了20多天的严重污染天气,其中河北省11月至12月经历了4次大规模持续雾霾天气,覆盖全省75%以上。 冬季过后,沈阳的雾霾污染达到新高,一度超过每立方米1400微克。 江苏南京也遭受了自10月13日秋季以来最严重的雾霾。 在深圳最南端,12月2日,PM2.5达到每立方米1400微克,是图表水平的四倍 雾霾天气比其他公共危机事件更具潜力和长期性。与地震、台风和疾病等传统的危机事件相比,很难直接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从危机爆发到结束,公众对烟雾危害的理解通常表现为最初的冷漠、中间的过度反应、后来的麻木,以及对污染预防的认识并不总是一致的。因此,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应对人们的风险意识,唤醒危机预防意识,已经成为雾霾危机管理的重点。 第二章............................:雾霾危机下的互联网舆论趋势及其影响2.1雾霾的成因和危害随着人们对雾霾天气的持续关注,雾霾的概念和危害已为公众所熟知。 雾霾天气是污染源排放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雾是由水蒸气组成的,而霾是由大量的PM2.5和其他悬浮在空气体中的粒子形成的。 长期暴露在烟雾中会影响婴儿和年轻人的生长发育。长期暴露在烟雾中会引起一系列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肺炎和喉炎,刺激鼻粘膜和角膜,并引起哮喘和过敏性疾病。 社会对烟雾的关注增加空的原因是持续的烟雾天气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产生明显影响。舆论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加剧了集体心理恐慌。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烟雾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只有政府部门了解雾霾的成因和网络舆情现状,才能做好雾霾发生时的预警工作,有效向公众传播相关信息,敢于正视问题,引导舆论,反映政府治理的影响 2011年也受到质疑的PM2.5现已被广泛接受。雾霾进入人们的视野才几年就成为一个公共话题。网络舆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18年前,当烟雾的概念还没有被公众接受的时候,就有报道称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水平,但是人们只把冬季的雾看作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环保危机的概念还没有被人们接受。 1998年,利用北京申请2008年奥运会的机会,国务院将北京列为中国唯一的环境控制重点地区,要求设定控制期限。 同年8月,北京蓝天工程正式启动,环保领域的专家团队开始研究空气体质量控制对策。 北京的环境控制工作已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了。为了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环境状况,根据《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与对策(1998-2002)》,北京市开始每周定期向公众公布城市空燃气质量。 同年8月,北京全面实施了18项具体措施。北京开始在机动车、烟尘排放、粉尘控制、工业污染等地方实施控制措施。 尽管环保部门宣布的晴天数量持续增加,但这“蓝天”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公众的感受与官方公布的雾霾天数不一致,真实性受到质疑。 随着各行各业的呼声越来越高,PM2.5于2011年底被纳入《环境空气体质量标准》第二稿,使得监测统计数据更加全面和有说服力。这个过程花了三年时间,经过了20多次修改。 2015年12月7日,空空气污染红色预警和空严重空气污染预警已经正常化。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首次将雾霾列入气象灾害范畴。这项措施为政府应对公共雾霾危机提供了进一步的制度保障。 ..............................2.2雾霾危机天气下的互联网舆情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公众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社会稳定 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新闻热点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人们的注意力随着网络媒体的宣传而不断变化。人们只会关注雾霾,因为雾霾天气持续了许多天,严重超出了空气体质量的图表,并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红色预警。然而,当新的话题出现时,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所吸引,不会形成持续的危机感。 为了建立有效的雾霾预警系统和防控措施,有必要从公众在危机中面临的风险意识入手,深入研究和反思网络舆论对政府雾霾危机管理的影响,使公众形成环保的集体意识,在雾霾天气发生时保持长期的危机感。 2.2.1雾霾危机中的互联网舆情现状中国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公众对雾霾天气的持续关注密切相关。日益发展的网络媒体自上而下提高了中国人的环境危机意识。中国雾霾危机的处理在争议中得到发展和完善。虽然近年来环保政策的标准值、检测方法和信息发布尚未达到理想,但在应对不断蔓延的雾霾危机中发挥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人们关注烟雾有三个主要原因:1。烟雾会持续很长时间。冬季,烟雾新闻报道经常贯穿整个供暖季节,烟雾已成为北方冬季部门空的普遍现象;2.影响范围很广。烟雾过去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现在影响范围延伸到长江以南。烟雾不再是当地的环境问题。 3.危害程度很高。PM2.5继续保持在图表之外。正如更多专家报告的那样,许多疾病是由烟雾引起的。烟雾以可见的方式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 对雾霾事件的持续关注引起了广大网民对环境危机的关注,也促使政府开始重视网络舆论的作用,不断完善各种控制雾霾的措施。回顾过去两年,以最关注雾霾事件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在令人震惊的蓝色阅兵、2015年底的第一次空空气污染红色预警和2016年底的212小时空空气污染之后,北京2015年的平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去年下降了9.9%,比2013年下降了18%。 雾霾控制是北京乃至全国未来一年的重中之重。政府在改善空空气环境方面还有哪些问题?如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应对空重空气污染仍然是2017年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第三章..............................雾霾天气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分析……103.1信息因素影响..............................113.1.1真实性是信息发布的先决条件……123.1.2信息对称是政府决策的关键……12、第四章,雾霾危机,本文分析了公众舆论数据……164.1.1,……164.1柴静烟雾调查电影《穹顶之下》,……164.1.2,并评估舆论对...................16、第五章,网络舆论引导的困境及国外经济经验与借鉴……195.1中国舆论引导面临的困难……195.1.1和指南中的难点讨论……195.1.2创新的舆论导向手段……19第六章网络时代危机管理方向和舆论引导策略6.1网络时代政府危机管理改进方向持续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面对这场新的危机灾难,政府暴露了各种不足。政府通过互联网应对危机的能力需要提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被动的短期反应。网民们看不到从根本上解决危机的决心。长期政策尚未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这影响了人们对政府应对危机能力的信心。 政府如何依靠网络增强应对雾霾的能力,有效化解人们的担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6.1.1加强正面信息,引导危机事件中广泛的信息来源。危机本身的发展过程将产生大量信息,同时伴随着各国政府、专家和大众媒体发布的信息。信息的爆发是对普通人信息选择和接受的严峻考验。人们对信息的接受会影响烟雾控制的过程。 互联网媒体对雾霾的报道并不都是准确客观的,也有过度报道的嫌疑。 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被网络多次放大后会失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 政府有责任引导大众媒体有效沟通。如何客观传播正面信息,消除负面信息的负面影响,避免信息因素对高风险认知的干扰,是危机应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公众处理危机的行为受到信息因素的显著影响。信息水平越高,风险意识水平越高,公众采取的防御措施就越合理,应对危机的积极性就越高。 当雾霾天气发生时,公众对风险的担忧会促使他们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风险和减少危害,从而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和大众媒体的正面报道将增强人们对未决问题的理解和控制。人们将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减少烟雾对人们的直接伤害。 合理的引导网络可以从改变影响网络舆情的信息因素入手,了解公众对灾害信息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引导,避免非理性行为 第七章的结论与展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在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同时,它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重大社会事件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爆发的焦点,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放大传播。因此,政府如何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写完这篇论文后,我从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和新知识中受益匪浅,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行政领导职业能力建设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机制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解释。因此,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和探索,希望这些偏差和遗漏能够在今后的工作时间内得到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