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100字硕士毕业论文资源型上市机构债券融资财务治理有效性探讨

37100字硕士毕业论文资源型上市机构债券融资财务治理有效性探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100字
论点:融资,治理,财务
论文概述:

理论界虽然认可了债券融资对于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但将债券融资与财务治理效应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本文将债券融资与财务治理结合起来研究,并且在资源型上市公司中检验了债

论文正文:

介绍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企业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传统金融理论认为,资本成本是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然而,新资本结构理论将融资方式与财务治理理论相结合,认为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不仅可以为公司筹集资金,而且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治理。威廉森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债务和股权应该被视为替代性治理结构,而不仅仅是替代性融资工具。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发展趋势良好,但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远远落后于股票融资。此外,在债券市场,国债和金融债券发展最好。公司债券的发展明显滞后。这种情况导致公司债券市场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主要表现为:在一级发行市场,公司债券规模小,品种少,定价不合理;二级流通市场交易量小,周转率低,流动性不足。企业债券融资的滞后发展使得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机制失效,这表现为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果弱化。与此同时,这种局面在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治理结构、改革投融资体制、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等方面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中的这一异常现象逐渐引起了我国政府的关注,我国政府也决心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1月22日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系”。此后,中国证监会在《企业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中明确规定,要实行债券发行审批制度,发行价格要市场化,利率控制要放宽。在政府高度重视债券市场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公司债券的财务治理效应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1.1.2选题的意义
融资活动关系到企业的建立、生存和发展。融资偏好和融资行为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资本结构,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治理结构和发展战略。因此,融资方式已经成为企业考虑的重中之重。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型上市公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有限公司,以营利为目的,直接从事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发行的股票或债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主要分布在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等资源行业。资源型上市公司在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资源型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严重失衡,股权偏好强烈,股权集中度高,债券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比例低,发行的债券流动性不足,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果弱化。因此,伴随而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管理严重铺张浪费、工作热情低、公司盈利能力低、治理结构混乱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必将影响资源型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型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让我国资源型上市公司充分认识到债券融资的优势,积极采用多种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应,提高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在资本结构理论中详细讨论了公司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机的选择。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大卫·杜兰特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在《企业债务与股东权益成本:趋势与计量》一文中,他系统总结了资本结构、净收入理论、营业收入理论和传统折衷理论三个理论。净收入理论认为企业的负债率越高,价值就越大。理论基础是债务融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成本。负债率越高,加权平均后的资本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高。这一理论基于财务杠杆的增加不会增加公司风险的假设,但显然这一假设在实践中是站不住脚的。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在设定了许多苛刻的假设后得出结论,企业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米勒等人后来修正了MM定理,认为当企业所得税存在时,债务融资产生的利息支出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的数额,最终增加企业的净利润。上述理论只涉及债务融资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缺乏对债权人与所有者之间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以及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考虑,上述理论并没有涉及到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之间的关系,但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有必要进行总结。

2金融治理和债券融资的基本理论

2.1财务治理相关理论
2.1.1财务治理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财务治理在理论上已经逐渐成熟,学者们对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和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尚未达成共识。中国金融学者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财务治理的含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财务治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对财务治理定义的不同侧重点,各种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从“财权配置”的角度出发,强调不同形式的财权配置对其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影响,提出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内容,典型代表有张敦力、吴忠信。张敦力教授(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种公司治理,通过界定所有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权利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权利分配中的相互约束和制衡,从而使公司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类是从“子系统”的角度,将财务治理的研究置于公司治理的范畴之下,突出财务治理的重要地位。其代表包括李新河和黄居博。黄久博教授(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子系统。它从属于并取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性质,是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划分和分配。第三类是“金融契约”视角,强调金融治理的契约性,强调契约经济学下金融治理研究的影响。其代表包括宋钟弦和冯巧根。冯巧根教授(2000)认为,财务治理结构属于契约制度,即通过一些财务治理措施合理分配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最终达到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目的。第四类是从“财务信息”的角度出发,强调财务治理在财务信息生成和报告中的重要作用。它认为,财务治理应旨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代表人物包括杨树和其他人。杨硕教授(2002)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同的财务权利分配,规范和协调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机制,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公司财务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加强公司治理结果的动态管理。

3债券融资金融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11
3.1债券融资的金融治理效应……11
3.1.1债券融资对经理的激励和约束效应.......11
3.1.2信号效应……12
3.1.3债券融资的破产威胁....12
3.1.4防止控制权稀释的效果……13
3.2债券融资治理效应的优势分析........13
3.2.1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较....13
4资源型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应...................17
4.1中国资源型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现状.......17
4.1.1小问题.......17
4.1.2短期债券比例高........17
4.1.3流动性不足.......17
4.2提议假设.......17
4.3样本选择.......18
4.4型号设置...................18
4.4.1变量设置.........18
4.4.2模型表达式.......20
4.5经验测试.......20
5金融……24
5.1资源型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应……24
5.2优化资源型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治理效果的对策........26

结论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资源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债券融资和金融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进行比较,突出债券融资的金融治理优势。然后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了我国资源型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治理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债券融资在激励和约束管理层、威胁破产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信号传导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理论作用。原因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通过系统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债券融资在其他融资方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财务治理优势,包括对管理的约束和激励效应、信号效应、破产威胁效应和控制稀释防范效应。我国资源型上市公司应重视债券融资,通过债券融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2。资源型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财务治理效应减弱。优化治理效果的对策应包括: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建设,加大债券品种创新力度;推进债券利率市场化,优化市场定价机制;完善公司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

参考
[1]王耀。基于公司治理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2]王中。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目标公司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5
[3]库·闻松。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Xi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4]田文隽。ch集团财务治理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5]严凌云。王瑞华。煤炭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煤。2009.2.P30
[6]岳付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2009)》加快煤炭企业并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白军。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研究。北京:中国金融经济出版社。2009.P123-125 [/BR/] [8]赵国浩,阎世春。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BR/] [9]陶冯明。2007年中国煤炭企业百强分析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BR/] [10]孔祥义,张忠平。中部崛起背景下山西金融机制创新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BR/]